人们常说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,这句话通常被用来讽刺那些只会埋头读书,却不懂得将学问运用到现实中的书呆子,也用来嘲笑那些虽然学问出众,却在科举上屡屡失败,最终一无所获的文人。不过,在经典电视剧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的片头曲里,却有“谁说书生百无一用”、“莫笑文人迂腐寒酸,大肚能容,偏有那义胆忠肝”这样的歌词,似乎正是在为读书人辩护。
事实上,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这句话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《杂感》。诗中写道:“十有九人堪白眼,百无一用是书生。莫因诗卷愁成谶,春鸟秋虫自作声。”黄景仁在诗里先指出读书人常常遭人轻视,但紧接着强调,即便是鸟虫也会发声,更何况是读书人,理应表达心声。能写下这样名句的黄景仁,正是乾隆年间“毗陵七子”之一,而这个群体在清代文坛颇有影响,其中还有人被誉为近代人口学的先驱。
“毗陵七子”的说法见于《清史稿》,其中记载:“其同里学人后于翼而知名者,有洪亮吉、孙星衍、赵怀玉、黄景仁、杨伦、吕星垣、徐书受,号为‘毗陵七子’。”这里的“翼”,指的是常州学者赵翼,他在清代文坛和史学界地位突出,被视为“毗陵七子”的前辈。
展开剩余70%七子之中,黄景仁最为出名。他是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的后代,1749年出生于江宁府高淳县,自幼聪颖,却命运多舛。四岁丧父,幼年由祖母抚养。七岁时回到常州老家。1760年至1764年间,他接连失去祖父、祖母和兄长,生活困顿,但才华逐渐展露。黄景仁喜好游历,足迹遍布扬州、杭州、徽州、北京、西安等地,然而屡试不第。为了生计,他先后投身于地方官员门下担任幕僚。虽因文才受到赏识,但仕途并不顺利。乾隆四十一年,他曾被任命为武英殿书签官,后来又受陕西巡抚毕沅举荐,却迟迟未获实职。1783年,他在赴任途中病逝,年仅三十五岁。黄景仁去世后,好友洪亮吉替他办理丧事,并整理遗稿。
洪亮吉与黄景仁经历颇为相似,也是幼年丧父,屡试不第。但在1790年,他终于考中榜眼,步入仕途,官至翰林院编修。此后,他多次直言时弊,甚至在1799年因上书触怒嘉庆帝被判死罪,后改为流放伊犁,百日后获赦。回乡后,他专心著述,著有《意言》,提出人口增长过快会引发土地兼并和农民流离失所的问题,被视为近代人口学思想的开端。
另一位孙星衍则以“全才”著称。他少年成名,曾被袁枚称为“天下奇才”。诗文之外,他在训诂学、经学、金石学、书法等领域也有深厚造诣,还以藏书和目录学闻名。1787年考中进士后,官至山东布政使。
赵怀玉出生于1747年,年轻时便以文章献于乾隆帝,后来官至登州、兖州知府,最终因父丧离开仕途。与他同岁的杨伦博学多才,考中进士后任荔浦知县,晚年在书院讲学,桃李满天下。吕星垣以书画见长,曾任知县,留下《白云草堂诗钞》等作品。徐书受的生平资料较少,只知曾任叶县知县。
综观“毗陵七子”,他们或以才情卓绝闻名,或在学术领域建树颇丰,或心系家国直言敢谏。无论是黄景仁的诗名、洪亮吉的人口学思想,还是孙星衍的多方面成就,都使他们在清代文坛留下了深刻印记。即便是记载较少的几位成员,也能入选这一群体,足见他们在当时都属于才华横溢之辈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斧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