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5年,许光达被授予了大将军衔,代表了红二方面军和西北野战军。然而,他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感到高兴,反而深感愧疚。许光达认为自己并不配这个军衔,他觉得像王震这样的将领更值得被授予大将军衔。许光达曾多次请求将自己的军衔降低,但始终未能成功。
那么,为什么许光达会如此感到惭愧呢?这与他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。
许光达是红二军团的老将。红二军团的前身是由红二军和红六军合并而成的,而许光达起初是红六军的参谋长,后来调任红二军,担任了师长。1932年,他在应城战斗中负伤,被送往苏联治疗,并且在那里学习了整整五年。许光达自己曾经说过,那段时间,他在国外享受洋面包,而国内的战友们则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革命。
展开剩余74%实际上,这五年是红军最艰难的时刻,尤其对于红二军团来说,许多将领纷纷牺牲。幸好红六军团和其他部队会师后,补充了不少将领,否则红二军团的局面会更加困难。而许光达的离开,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幸运,因为在那段时间,红军内部的肃反运动导致许多指战员遭到冤杀。如果他没有离开,可能也会面临相同的命运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许光达才得以回到国内,但他并没有立刻投身战斗,而是被安排到抗日军政大学担任教育长和三分校校长。这其实是对他的一种审查安排,直到1942年他才重新回到前线,加入了贺龙领导的120师,开始在战斗中发挥作用。
许光达的这段经历,尤其是长达10年的时间里没有参与战斗,让他觉得自己没有为革命做出足够的贡献,因此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被授予大将军衔。
再看王震的经历,他在红一方面军时担任要职,并且在长征途中和萧克一起领导红六军团,为红二军团开辟了新的根据地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王震担任了359旅的旅长,带领部队开垦了南泥湾,帮助陕北实现了自给自足。这一贡献对于抗战时期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。王震不仅仅是一个有名的军事指挥官,他还在后来的战斗中多次取得显赫战绩。比如,他带领部队成功突破了敌人封锁线,开辟了新的根据地,并为党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。相比之下,王震显然是更具战功的将领。
那么,为什么许光达最终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呢?除了战功,军衔的授予还涉及到出身和历史背景。红二方面军的军衔授予,不仅仅看个人战功,也看军队的历史背景。红二军团在革命初期经历了艰难的成长,许光达作为红二军团的代表,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。
红二军团由贺龙等领导创建,最初是在湘西一带从无到有,这对于整个革命过程至关重要。虽然红二军团合并后,红六军团也有很大的贡献,但红二军团代表了更为核心的力量。因此,许光达作为红二军团的最高职务将领,被评为大将,既是对他个人的认可,也是对红二军团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肯定。
从这个角度看,许光达的评定大将,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战功,更是对红二军团的历史地位和贡献的一种象征性承认。而王震,虽然战功显赫,但他在红二方面军的身份和影响力与许光达不同,因此并没有获得这个军衔。
综上所述,许光达虽然觉得自己不如王震等将领,但他所代表的红二军团的历史地位和贡献,使得他最终获得了大将的军衔。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肯定,也是对红二军团在革命中重要作用的认可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斧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